2019年10月18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又过了两天,在同一个会场,每年一度的“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也开幕了。
研讨会上,白发学者随处可见;后一个会场,则充满了“叽叽喳喳”的年轻气息。
每辨识出个新字 都很了不起
研讨会聚集了200多名中外学者,回顾甲骨文发现历程,并就甲骨文字考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甲骨学研究等进行学术研讨。
目前,经过辨识的甲骨文字,大约有4300枚,取得共识确认的,有1300个。但是,每新辨识出一个字,都变得更加不容易。
“甲骨文好认的字相对认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必须要多学科融合,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突破目前甲骨学研究上的瓶颈。”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的会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谈到。
于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由安阳师范学院完成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也在会上正式发布。据安阳师范学院校长黑建敏介绍,平台收集4000个甲骨字、29749部文献、246部著录。第一期发布了46部著录,另外200部将逐步上线。“我们甲骨文实验室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大众服务。”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道。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球的甲骨学研究者、爱好者免费开放。打开网站后会发现,搜索引擎的输入法支持部首输入和手写输入。由部首组字或画出甲骨字都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便于查询和使用。
来文字展馆参观的孩子特别多
开幕式当天,中国文字博物馆可以看到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在进入展厅前,他们首先要一起大声朗读的是:“一片甲骨惊天下”,这是安阳希望世界记住这里的最重要特征。孩子们有何收获?一年级的同学们提到最多的是“看了乌龟壳”,这是他们这个年纪对于甲骨文的具象、直观认知。于是展品,在孩子们眼中是新奇的宝贝。当看到一个“龟腹甲刻符”时,孩子们就会惊呼:“哇,宝贝!”
甲骨文在安阳不是“死文字”。“安阳这座小城市里,真的有孩子就会认读写讲甲骨文,这就是‘活’。”安阳市殷都区甲骨文少儿学校校长邓大平说。邓大平从2002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就开始在安阳当地的小学做一线教学、传承甲骨文的工作。“如果没有传承,这些古文明的历史,只是从地下博物馆里考释出来,又陈列到现代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再度消失。我是安阳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在本土人的心中更像一个家乡文化。通过自身力量去宣扬、传承甲骨文,我非常地自豪。”邓大平教安阳当地的小学生学习甲骨文时,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认、读、写、讲四个能力,“要把甲骨文实实在在地传承起来。”她说。
甲骨文活化吸引了各行各业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只有甲骨文还“活”着,经过发展后沿用至今。那么这个“活”是如何体现的?
研讨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活跃在文化遗产传播、甲骨文教育和活化推广的专家学者们,围绕“活化·传播·创新”甲骨文文化传播进行了交流讨论。
甲骨文是绘画和意象的结合。现在网络上可以下载到甲骨文系列表情包——生肖甲骨文、甲骨文的问候、甲骨萌表情、甲骨文上班族、甲骨文有表情、甲骨熊猫侠和甲骨文吉祥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从1999年开始设计这类时尚的甲骨文字体,并研究设计甲骨文的“文字绘”。陈楠表示,“我很关注汉字作为语言文字阅读功能以外的文化传播意义,所以我采用了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方式设计传统文化,让这些‘炫酷的符号——甲骨文’发光、发亮。”
甲骨文的活化与传播也可通过体验的形式来进行。中华汉字文化体验园今年推出的“挑战甲骨文”系列体验活动,将于11月2日在希腊雅典扎皮翁宫举办的“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展览上亮相。该活动通过把甲骨文字放到展板上人体部位的相应位置,或把简体字放到自然现象、生活场景、动物植物等对应的甲骨文字上,让体验者识别这些甲骨文。“这个活动的设计很好地利用了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这一特点。甲骨文的活化不能脱离现在的简体字去单纯地做活化与传播,而是要借助对简体字的认知来追溯这个字本身的来源,了解每一个甲骨文所表达的含义、要讲述的道理和呈现的文化。”北京国际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华汉字文化体验园”项目负责人桂帆说。
甲骨文还借助丝绸花布、麻将、领带、路灯、酒坛、女式连衣裙等载体,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新民统计了甲骨文实用研究的专利申请状况:1985年4月1日,北京的徐孜先生首先申请了第一个与甲骨文相关的专利项目“甲骨文丝绸花布”。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国内累计申请与甲骨文有关的专利技术达110项,已经授权95项。
链接
甲骨文为意符文字,与现代汉字息息相通,是汉字的祖型。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汉字造字法,在甲骨文基本具备。历经周秦金文、籀文、大篆,秦汉小篆、隶书、章草,晋唐以降楷书、行书、草书,展示了中国文字书体邅递演变一脉相承的独特魅力,成为世界上唯一尚未失落的古典文字。
甲骨文是商王朝后期王都内的王室贵族向神灵进行占卜祈祷的古典文字记录。用于占卜的材料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骼,通过甲骨灼烧产生的裂纹,解读出吉凶祸福。占卜内容涉及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求佑、王事、天气、年成、战争、出入等。(齐欣 段易成)